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唐故上都龙兴观三洞经箓赐紫法师邓先生墓志铭 唐 · 郑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
据真格。功行满千者身登仙。
五百者子得之。三百者孙得之。
昔许子何阴功密德。流于七世。
东晋而远游长史小掾三人登升。主簿而下七人度世。
是知元根灵荫。必有所逮。
太元真人长君。乘云龙白日上升。
常恨以激俗警弟。不能潜通隐化。
为剑解术。则终始混世。
乃灵真之本也。二事者先生宜其得之。
邓氏得姓在春秋。两汉魏晋。
继有贤杰。洪源演派。
或仕或隐。自累世咸居抚州麻姑山
乐天和。不以轩冕婴累。
洪嗣道高于世。开元中诏赠临川太守
生福唐尊师讳紫阳。以道法佑明皇帝为元门之师。
尝用下元术。使神卒朱兵讨西戎之犯境。
若雷霆变化。犬戎大败。
时称为神人福唐生华封尊师讳德诚
少随福唐侍内禁。元宗奇其颖悟曰。
斯子必为教主。因以巾简授之。
使居华封观。其交神通灵。
除害利人之事。备于先生所撰家纪。
先生即华封之从子也。讳延康
天机元挺。法相冲雅。
贞元初随师于会稽。受三洞笔箓。
寻复麻姑山。葆神茹气。
澹然与天倪元合。三景五牙二星八道之秘。
云章龙篆斋元醮会之法。神悟灵契。
悉臻宗极。屡为廉使郡守请敬师受。
排邪救旱。显应非一。
元元张𰍈之道。大行于钟陵间。
宝历中。旧相元公制置江夫人有疾。
忽梦神人云。何不求麻姑仙师。
元公遽命使祷请。既至而疾果愈。
夫人稽首奉箓。俱为门人。
复以明威上清之道授邹平公文于广陵凉公逢吉于夷门。
自是藩服大臣。争次迓劳。
太和八年秋。又诏至阙下。
嘉其道德。籍隶太清宫
暇日游龙兴观。见坛宇圯。
怵然曰。岂可使胜地堙废。
吾其居而化之。遂精严像法。
建济静治(音持)。洎幢节龙缯之用。
约数万计。不一二岁其功成。
皆斋章符醮之赠。固不封殖于民也。
开成初鸿胪少卿屈突谦妻李氏魅狐得孕。
厥害滨死。先生以神篆针砭。
既服而诞。则妖雏数首皆毙矣。
道尊而神昶。每与王言。
归于清净。与公卿言。
戒其止足。与将进者言。
勉于澹泊。与其徒弟子言。
勖之勤久。每传法授箓。
持炉焚章。俨容虔虑。
间不容发。故自三事巳降。
多执香火之礼。神都威仪与名德道士
半出于门下。法教之盛。
近未有也。昭肃皇帝兴唐观
访先生修真之道。宸旨嘉豫。
锡以紫服。后帝受箓于南岳广成师
先生为监度。上嗣位。
尔时于内殿访其元言。第以道德黄庭西升经旨应对。
若丹砂硫黄之事。置而不论。
居常惟食元气。微饮旨酒熊经鸟伸而已。
故甲子馀八十而颜朱无縠文。岂非嘘吸冲和栖真通粹之效欤。
前岁季冬。以坠足告疾。
止不能履。他无所患。
今年十月。忽料经典告牒。
及所撰科法仪轨。一以焚之。
弟子请其故。默而无复。
下会夜梦游神乡。殆非人间世。
后辄独坐叩头称善。门人问之。
答曰。吾今在天台修斋。
汝去无扰吾也。十一月庚申
形解于观之清室。享年八十有六。
据真为右弼王真人治桐柏金庭山。即天台之洞台也。
先生其授事于斯乎。且法不可绝。
家风宜有人承之。道德经以子孙祭祀不辍为贵。
则真冑之续。宜其然哉。
先生有子三人。长曰道牙。
舒州太湖丞。授三洞经箓。
次曰道石(本缺一字)。试协律郎
假职闽越。次曰道苗。
袭经符。奉斋戒。
以法教之系。驻于龙兴
道牙奉遗告护元舆归于故山。以十三年十二月三日
葬于抚州南城县故乡諲潭里湖头村灵山硖。祔曾祖父茔。
呜乎。浮游于四方。
云无心也。光赫于上京
教可行也。神于故乡。
孝不忘本也。畋授正一法于先生宇下。
今令似以铭石见托。既熟元范
非所宜辞。乃挥涕为铭曰。
修之身。其德乃真。
真不渝。与化为徒。
蟺乎剑乎。后何斯年举空衣于山隅。
晋王召道病遗书告别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智顗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二
贫道初遇胜缘,发心之始,上期无生法忍,下求六根清净,三业殷勤,一生望获。
不谓宿罪殃深,致诸留难。
内无实德,外虚名誉。
学徒强集,檀越自来。
既不能绝域远避,而复依违顺俗,自招恼乱,道退行亏,应得不得,忧悔何补?
上负三宝,下愧本心。
此一恨也。
然圣法既差,自审非分。
欲以先师禅慧,授与学人,故留滞陈都,八年弘法。
诸来学者,或易悟而早亡,或随分而自益,无兼他之才,空延教化。
略成断种,自行前阙。
利物久虚,再负先师百金之寄。
此二恨也。
而年既西夕,恒惜妙道。
思值明时,愿逢外护。
初蒙四事,既励朽年。
师以学徒四十馀僧三百许日于江都行道,亦复开怀,待来问者,傥逢易悟,用答王恩。
而不见一人,求禅求慧,与物无缘,顿至于此。
谬当信施,化导无功。
此三恨也。
又作是念,此处无缘,馀方或有。
先因荆、潭之愿,愿报地恩。
大王弘慈,霈然垂许。
湘潭功德,粗表微心。
虽结缘者众,孰堪委业?
初谓缘者不来,今则往求不得。
推想既谬,此四恨也。
荆州法集,听众一千馀僧学禅三百,州司惶虑,谓乖国式,岂可聚众,用恼官人?
故朝同云合,暮如雨散。
设有善萌,不获增长。
此乃世调无堪,不能谐和得所。
此五恨也。
既再游江都,圣心重法,令著《净名疏》。
不揆闇识,辄述偏怀。
玄义始竟,麾盖入谒。
复许东归,而吴会之僧,咸欣听学。
山间虚乏,不可聚众。
束心待出,访求法门。
暮年衰弱,许当开化
今出期既断,法缘亦绝。
此六恨也。
在山两夏,专治玄义,进解经文,至佛道品,为二十一卷。
将身不慎,遂动热渴,一百馀日,竞疾治改。
际此夏末,虑有追呼,东装待期。
去月十七日,使人至山,止留一宿。
遽比萤光,早希进路,行过剡岭。
次至石城,气疾兼笃,不能复前。
此之义疏,口授出本,一遍自治,皆未搜简经论,僻谬尚多,不堪流布。
既为王造,宁羞其拙?
嘱弟子抄写后本仰简。
前所送玄义及入文者,请付弟子焚之。
天挺睿智,愿一遍开读,览其大意,馀无可观。
贫道灰壤虽谢,愿留心佛法,询访胜德,使义门无废,深穷佛教,治道益明,遍行遍学。
是菩萨行,如来灭度法付国王。
贫道何人,慧门凭委。
欣然就尽,没有馀荣。
但著述延岁,文义不同,怅然自惭。
生来所以周章者,皆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
今得法门仰寄,三为具足,六根释矣。
命尽之后,若有神力,誓当影护王之土境,使愿法流衍,以答王恩,以副本志。
菩萨誓愿,诚而不欺;
香火义深,安知仰谢?
愿观泡幻,知有为法。
一切无常,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唯当勤戒施惠,以拒四山,早求出要。
岂须伤法,烦劳圣怀?
莲华香炉,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遐远,长保如意也。
南岳大师灭度之后,未有碑颂。
前蒙教许自制,愿不忘此旨。
南岳师于潭州大明寺,弥天道安荆州立上明寺,前蒙教影护,愿光饰先德,为作檀越主。
贫道在世六十年,未尝作有为功德,年暮力弱,多阙用心。
又香火施重,近于荆州,仰为造玉泉寺,修治十住寺。
并蒙教嘱彼总管蕲春郡公达奚长儒,僧赍教书至夏口,而蕲春公亡,书未及付,慈恩已足,愿为玉泉作檀越主。
天台顶寺茅庵稍整,山下一处,非常之好,又更仰为立一伽蓝,始剪木位基,命弟子营立。
不见寺成,冥目为恨。
天台未有公额,愿乞一名,移荆州玉泉寺贯十僧住天台寺,乞废寺田为天台基业,寺图并石像发愿疏,悉留仰简。
泰平圣世,皇风整肃。
菩萨净土,不可思议。
切见诸州迭送租米,车脚皆三五倍,于公敛不多,私费为重,典章处分,别有深规。
贫道不闲,忽言国式。
辄谓无米之州,运送宜尔;
有米之州,当地轮送。
则无此私费。
管窥未见理,若于式有妨,请不须论;
于事有益,愿为咨奏,使苍生庆赖。
然国是王国,民是王民。
加修慈心,抚育黎庶。
犬马识养,人岂忘恩乎?
昔闻齐高氏见负炭兵,形容憔悴,悯其辛苦,放令出家,唯一人乐去。
齐主叹曰:人皆有妻子之爱,谁肯孤房独宿?
瞪视四壁,自傧山林。
以此观之,出家难得。
今天下旷大,赋敛宽平,出家者少,老僧零落,日就减前,贯帐时或随缘听学,或山林修道,不及帐名,虽复用心,常怀忧惧,此例不多,悉有行业。
愿许其首贯,则是度人出家,增益僧众,炽然佛法,得无量功德。
昔三方鼎立,用武惜人。
今太平一轨,修文修福,正是其宜。
又未法众僧,多行不称服,尚不挟人意;
况扶经律,王秉国法,兼匡佛教。
有罪者治之,无罪者敬之。
起平等不可思议心,则功德无量。
此等之事,本欲面咨,未逢机会,奄成遗嘱。
亦是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若能留心功德仰赛。
临命口授,言尽力穷,期迫恋多,知复分说。
大善知识,菩提为期。
沙门某敬白。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南岳禅师止观后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大乘止观释要》卷首、《佛祖统纪》卷五○、《天台山方外志》卷一九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
明静,德也,本乎一性。
性体本觉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二谓之
无所分,则明静安寄?
无不备,则明静斯在。
语体则非一而常一,语德乃不二而常二。
祇分而不分,祇一而不一耳。
体德无改,彊名为万法之性;
体德无住,彊名为万法之本。
万法者,复何谓也?
谓举体明静之所为也。
何其然乎?
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彊照,照生而自惑谓之昏;
无始无住之本随缘,缘起而自乱谓之动。
昏动既作,万法生焉。
捏目空华,岂是他物!
故云不变随缘名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
心,昏动也。
性,明静也。
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昏,故可了今即动而为静。
于是圣人见其昏动可即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
因明以教观,观其昏也。
使其究一念,即动而静,即昏而明。
昏动既息,万法自亡,但存乎明静之矣。
是为圆顿,是为无作,是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废。
谁论止观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
谁寄无所名,焉为示物旨归?
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之般若,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
如伊三点,如天三目,非纵横也,非一异也。
是谓不思议三德,是为大般涅槃也。
呜呼!
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叶授之阿难。
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
鸣授龙树,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
《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
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
斯止观之用验矣。
大师惜之无闻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
分为二卷,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
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于海外。
道将复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寂照锡背扶桑,杯汎诸夏,既登鄮岭,解箧出卷,天竺沙门遵式首而得之。
度支外郎朱公頔冠首序,出俸钱模板,广而行之。
大矣哉!
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
素影圆晖,终环回于我土也。
因序大略,以纪显晦耳。
南岳大乘止观序天禧四年四月 北宋 · 朱頔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七
鹤林示灭而来,贤圣应世者非一,咸以六度万行,通达大智,安住于法界,拔济于群迷。
金文宝轴,具载于诸法之藏。
若夫空一切法,證一切性,不于三界现其身,意达正觉之真源,显毗卢之实相,则见乎南岳大师之《止观》也。
大师灵山佛会之圣众,三世化缘于衡岫,密承佛旨,亲听法音,总马鸣、龙树之心要,具菩提涅槃之了义,故著《止观》上下二论,遣真妄于一念,明体相之无迹。
空拳舒手,无物可见,则止观之理自是而显,寂照其门由是而及。
为出世之宗本,作佛种之导师,不历僧祇,直超圣位。
嗟夫!
斯教虽大显示启来者,而人世未之普见,流于海外,逮五百年。
咸平中日本国僧寂照以斯教航海而来,复归圣朝。
天禧四年夏四月,灵隐山天竺教主遵式将示生生之佛种,咸成上上之胜缘,乃俾刻其文,又复以序为请。
重念如意称珠,已还合浦
虚室生白,坐见法身。
顾钻仰之未至,抑称赞之无取,但愿一切信心见者能修,修者能證,对诸境而不动,于诸法而无染,一受不退,一得永得,尽未来际,常与南岳大师俱生行如来事焉。
按:《大乘止观法门》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六。又见《大乘止观释要》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三套第五册)。
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
原夫法起于无。色生于妄。
求离于色者。未得皆空。
徇念于无者。斯为有著也。
是以至人心无所念。念无所求。
利未动而谁安。本不然而何灭。
然而利根难植。顿诣罕闻。
不有舟梁。孰宏济度。
匪因陛级。莫践堂涂。
必在极力以持其善心。惠念以夺其浮想。
不以身率。谁为教先。
谁能宏之。则南岳大师其人也。
师讳承远汉州绵竹县谢氏之子。
积修妙性。宿起冥因。
乘报现身。应期宏道
自天钟美。因地禀灵。
七尺全躯。峨岷与瞻敬之状。
九漏悬解。江汉资清净之源。
殊相夙成。隐照潜发。
甫志学。始游乡校。
惊礼乐之陷阱。觉诗书之桎梏。
忽忽不乐。未知所逃。
俄有信士。以尊胜真言。
质疑于学。怡然耸听。
宛若前闻。识契心冥。
神动意往。遂涕诀慈顾。
行徇幽缘。初事蜀郡唐禅师
禅师学于资州诜公。诜公得于东山宏忍。
坚林不尽。秘键相传。
师乃委质僮役。服勤星岁。
旁窥奥旨。密悟真乘。
既壮游方。沿峡东下。
开元二十三年。至荆州玉泉寺
谒兰若真和尚。荆蛮所奉。
龙象斯存。历劫方契其幽求。
一言悬会于灵受。爱从剃毁。
始备缁锡。昂然古貌。
森映高松。衡山
俾分法派。越洞庭
浮湘沅。息于天柱之阳。
从通相先师受声闻具戒。三乘之经教。
四分之纪律。八正之伦要。
六度之根源。莫不更赞神机。
递归心术。闻京师有慈敏三藏。
出在广州。乃不远重阻。
星言睹谒。学如不足。
求所未尽。一通心照。
两舍言筌。敏公曰。
如来付受吾徒。用宏拯救。
超然独善。岂曰能仁。
俾依无量受经。而修念佛三昧。
树功德劫。以济偫生。
由是顿息诸缘。专归一念。
天宝初岁。还于旧山。
山之西南。别立精舍。
号弥陀台焉。薙草编
仅蔽经像。居靡童侍
室无斗储。一食不遇。
则茹草而过。敝衲莫完。
而岁寒自若。奉持赞叹。
苦剧精至。恒于真际。
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
宝月悬于眼界。永泰中
高僧法照者。越自东吴
求于庐阜。尊远公教迹。
结西方道场。入观积旬。
至想傍达。见弥陀座下。
有老比邱焉。启问何人。
答曰。南岳承远
愿告吾土。胜缘既结。
真影来现。照公退而惊慕。
径涉衡峰。一披云外之尘。
宛契定中之见。因缘昭晰。
悲喜流涕。遂执抠衣之敬。
愿承入室之顾。大师德因感著。
道以證光。远近聆风。
归依载路。于是大建法宇。
以从人欲。轮奂云起。
丹刻化成。走檀信于十方。
尽庄严于五会。香花交散。
钟梵相宣。火宅之烟焰皆虚。
欲海之波澜自定。加以宝装秘偈。
建幢于台前。玉篆真文。
揭碑于路左。施随求之印。
广销业累。造轮转之藏。
以大备教典。劝念则编榜于崖谷。
励学则兼述于缣缃。其欲人如身。
慈惠恳至。皆此类也。
大师峰栖木下六十馀年。苦节真修。
老而弥笃。夙开户牖。
久启津途。法界之尊重在焉。
天人之瞻仰如是。常陋处方丈。
志行平等。食不重味。
寒不兼衣。王公之珍服盈厢。
氓庶之金钱布地。莫不回修佛事。
赡养孤老。凡言施者。
以是报之。期颐将及。
志力无替。早钟会食。
到必先众。夕磬虔念。
居恒达晨。其克巳练心。
慎终如始。皆此类也。
大历末。门人法照辞谒五台
北辕有声。承诏入觐。
坛场内殿。领袖京邑
托法云之荫。自感初因。
分慧日之馀光。宁忘本
奏陈师德。乞降皇恩。
由是道场有般若之号。贞元岁。
某获分朝寄。廉问湘中。
近照德辉。获探众妙。
灵岳直午。先皇本命。
宜有上士。斯焉护持。
表求兴崇。诏允诚愿。
台虽旧号。其命维新。
寺由是有弥陀之额。度生二七。
会供千人。中贵巡香。
守臣视馔。瑶图花捧。
宝字烟开。宠降九天。
晖映三界。师亦建不坏之塔。
以寿君亲。修无边之功。
以福邦国。梵王之能事毕矣。
法门之荣观备矣。贞元十八年
孟秋既望。顾命弟子。
申明教戒。扫室趺座。
恬然化灭。报龄九十有一。
僧腊六十有五。先是忽告门人曰。
国土空旷。各宜勉力。
数月而灾火梵寺。周岁而吾师解形。
此盖宝去山枯。龙移水涸。
空旷之旨。乃明前知。
法众崩恸。若坏梁木。
邦人号赴。如失舟航。
其年九月七日。还神于寺之南冈。
即安灵塔。教也。
前后受法弟子百有馀人。而全得戒珠密传心印者。
盖亦无几。比邱惠诠知明道侦超然等。
皆奥室之秀者。以瞻奉将
经行坐。永怀于极。
见托碑纪。移有道于物外。
无愧词。比遗爱于人间。
诚当堕泪。铭曰。
浩浩清尘。茫茫逝川。
大雄作矣。救物为先。
能明大教。非师有缘。
不宰功立。忘机智全。
谁其宏之。南岳命代。
习识虚受。应身圆对。
理则归空。教惟不昧。
末摇本静。行苦神泰。
云迹一灭。天星六周。
热恼就濯。童蒙来求。
摄以尊念。驱之力修。
我法有户。谁能不由。
甘露晨稀。香云夕卷。
彼岸方济。慈舟忽
炉烟如在。塔树勿剪。
刊勒丰碑。永想正眼。
国清寺 现当代 · 邵祖平
 出处:培风楼诗卷之十一
灵鹫山中听法华,一心万行语非誇。
南岳大师一见喜,了了宿通无拦遮。
法门自在得旋转,四安乐行未师尽。
天台山上一灯明,八教遗传包顿渐。
后来寒拾与丰干,同到名山示化端。
五百罗汉牛迹中,知者不怪呼苍天。
我生最是钝根器,说笤忘帚人所弃。
但师孔孟不学禅,迩来始觉同滋味。
揽胜偶来天台游,双涧回澜清我眸。
隋梅花过结子在,青草遍生招坐留。
论艺羲之一笔鹅,乐而忘死访岩阿。
我无一成已衰老,出门尚学笑呵呵。
建昌军景德寺重修大殿并造弥陀阁记庆历七年十月1047年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五、《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四、《皇朝文鉴》卷八○、正德《建昌志》卷一八、《文章正宗》卷一五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天下之人,若饥渴之于饮食,苟得而已。
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
无思无为之义晦而心法胜,积善积恶之诫泯而因缘作。
空假中则道器之云,戒定慧则明诚之别。
至于虞祔练祥,春秋祭祀之仪不竞,则七日三年、地狱劫化之辩亦随而进。
蕃衍光大,繄此之由。
故嗣迦叶者师子达摩,流为东山牛头;
传龙树者惠文、惠思,炽于天台灌顶
二家之学,并用于世。
若夫律戒之盛,凡出家者,当由此涂。
白居易抚州景云寺律和尚碑文》,如来十弟子中,优波离善持律。
波离灭,南岳大师得之。
南岳灭,景云大师得之。
师,南城人,初隶景云寺,徙洪州龙兴,终庐山东林,度娑婆男女万五千人。
姜相国公辅、颜太师真卿、本道廉使杨凭、韦丹,皆与友善。
乐天之叙如此。
南城于宋为建昌军景云景德寺律和尚之迹已无见。
土木之坚久者,唯殿与门。
殿之制不靡而其材良,乃今所无。
基高而旁裸入风雨者,四面如一。
将恐腐折,后难为功,寺僧义明乃营屋若干,柱以翼之,且作弥陀阁于其前右。
兼壮与丽,为永永计。
先共谋者文宪宗正,既而宪住他院,正亦遂辍,克有终者唯明。
殿之财集于众,阁成于孀何氏,始卒凡八年。
明讲经论,颇憙事,以雅于予,来乞文。
因论释之所由兴,亦使其徒知此寺昔尝有僧为戒师,于江之南度人以万数,当世贤者与之游,以为寺之荣而有所慕焉。
庆历七年冬十月己未记。